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她是杯冰水
走老城,感受泉州文化
眾山小國際青年旅舍 -源和堂 -西街 -府文廟 -蟳埔村
(一)走老城,感受泉州文化
到達泉州已是晚上將近九點,天氣悶,三人下車后忘記了趕車的疲憊感,只有滿滿的興奮和期待。
師傅載我們去落腳地,途中,趴在窗戶邊,外面街道安靜得只聽見蟬鳴和風吹動樹葉的聲音,偶爾看見江邊散落的夜宵攤,對于習慣了長沙的熱鬧的我們來說還真有點兒新奇。
進城之后更不由感嘆泉州街邊夜景太美了,街道不寬,左右兩邊的樓房也不高,但每棟樓房頂都裝飾了邊沿燈,輪廓清楚又模糊,想著這幾天一定要夜游泉州。
終于到達旅舍,環境沒得說,泉州最好的青旅,在源和堂1916創意園區里,在這里認識了新朋友,說個有趣的事,之前上網有查攻略,在這里辦理入住時,給我們辦理入住的前臺姐姐就是寫這個攻略的人!
去了老板推薦的面線糊店,典型閩南風味,去的時候時間已不早,可是這家店吃早點的人卻還需要排隊,第一次吃面線糊,加了三種料:蝦仁、蟹肉和雞蛋。湯味道淡但很鮮美,料很足,吃慣了湖南辣味吃面線糊像是喝湯,覺得不飽其實還能再加個油條伴著吃。
早上九點街上的人還是不多,店子大部分也還沒有開門,后來和當地人閑聊才得知原來大部分店面都要十點多才開門,晚上營業比較晚,走在人少的街道,感受著陽光的洗禮,想對見到的那個人都說:“早上好呀!”
街邊開始工作的鐘表師傅
不知不覺走到了朝天門,灰墻青瓦,綠樹環繞,不由感嘆來得季節真好,滿墻的爬山虎太美,天氣熱,走進城門里,一陣陰涼,舒適得都不想走了,值得一提的是,在影院看得《失孤》也在此取過景,又想起了那段感人的尋親故事。
街邊的水果攤
泉州有三座鐘樓,西街的這座鐘樓是最老,建于1934年,在老城區中這種歐洲建筑風格很特別,已成為泉州的一個標志性建筑。
這張圖是十一點的鐘樓。
走進西街,開始熱鬧起來,但還是安靜,街邊商販也不吆喝,趕路的人匆匆,過路的人緩緩,定格瞬間的美好。
走進西街,開始熱鬧起來,但還是安靜,街邊商販也不吆喝,趕路的人匆匆,過路的人緩緩,定格瞬間的美好。
小巷里的各種人
(二)走老城,感受泉州文化
小巷人家街邊隨意擺放的奉茶,還有洗凈的茶碗,路過口渴可以喝上一杯,還能在旁休憩,真是愜意。
一路都有遮陰地兒,知了不停地叫,像是回到了童年。
Hello?送報員???
少見的老信箱,滿滿的老舊味。難過的是電子時代的到來,寫信的人越來越少,其實有時候還是筆下的東西更真誠,所以,要是有喜歡的人,記得要親自寫封信給她/他。
街邊我湊得再近都不醒來的懶狗狗。
巷子里的大宗祠,做的太逼真的門神,臉上的胡子和皮肉讓人不免起雞皮疙瘩,哈哈,我也來當個門神。
黑社會大哥們霸占巢穴
這個巷子窄到不行,不知道是不是傳說中的“摸奶巷”,據說是以前女性過巷子時和男性相遇時只能“撩胸而過”吃了虧。
爬上肅清門青年客棧的頂樓相機鏡頭下的西街
大樹下乘涼的叔叔
舊館驛不長,200米全程,逛了一圈之后準備回西街大路。
在定心塔這里的時候為了拍一條狗撞上了背后的小電驢警報器,嚇了我一大跳。
一出小巷看見的老房子,下面是商店,上面已經有點破得住不了人了
泉州典型的南洋風格建筑
(三)走老城,感受泉州文化
小哥,買花嗎?
四果湯,第一次吃,這一次是隨意的在街邊買的,放的蘋果、萬花糕、qq彈、葡萄干,喝著像糖水,解渴消暑好飲品,不過不夠味,第三天去的秉正堂的四果湯才真是夠味。
百源清池 釣魚的老大叔
正好趕上端午節,在鐘樓邊上吃了好吃到爆炸的侯阿婆肉粽。每逢佳節倍思親,帶著對家鄉家人的思念吃完了這個粽子,上面是干貝,里面有扣肉,好吃爆炸。
老秦和劉一直說要吃姜母鴨,于是在美食街和九一路口的這家老字號點了姜母鴨還有蚵仔煎,鴨燉得超爛,好好吃!
晚上去文廟的夫子茶館喝茶看南音,七點半開始,六點半就到了,坐下歇息聊天兒,很是愜意。
到快開始的點,很多老頭老奶奶都來了,找到空位子坐下,拿出隨身攜帶的壺,里頭泡著茶水,遇見一位將近90的老爺爺,特別愛笑,身體還倍兒棒,閑聊了一會兒,表演就開始了。
以為是聽南音的,沒想到那天木偶劇、梨園戲表都有來,雖然是用閩南語唱,可是下面貼心的有字幕,每一場完了之后都有熱烈的掌聲,一場視聽盛宴。
坐了兩小時,終于等來了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