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emountshootingschool.com-最新中文av岛国无码免费播放,国内精自线一二三四2021,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日韩AV毛片无码免费

首頁 >>游記攻略 >>閩南人別不服氣,連江才是福建最鮮的地方

閩南人別不服氣,連江才是福建最鮮的地方
  • 小喵的廈門旅行

  • 2019年6月
  • 三明
  • 連江

連江的鮮,鮮得透徹、潑辣、痛快,一如連江漁民的性格,他們只賺最硬的錢,只吃最鮮的味,逐鮮而活,逐鮮而食,鮮明又張揚,也成全了逐鮮而至連江的旅人。

這一趟在連江的尋鮮之旅,不僅僅是吃這么簡單。在這種鮮味的來源于構成中,有上天與自然的饋贈,也有漁民們歷險而來的勇氣,還包含了時間的打磨與耐心的等待,以及技術的精工細作。這樣的一味鮮,實屬可貴,也實屬難得。只不過,在食鮮之外,若能再多感受一點漁民向海而生的勇氣,險中求富的魄力,那么,這鮮就有了味蕾之外的豐富。

1

連江因何而鮮?

\ 3110公里海域 /

從地圖上看,連江的形狀頗似一只展翅欲飛的鳳凰,鳳凰的兩只翅膀,一只掃過陸地,另一只則探入海洋。在連江4280平方公里的縣域范圍內,只有三分之一留在陸地上,其余的3110平方公里則屬于廣闊的東海。

\ 109個純漁業村 /

離開縣城一路向東,隨著樓房高度一路走低,視野漸漸開闊,空氣中的濕度和海洋的腥氣逐漸撲面而來,對于這座城市的觀感開始變得不同。連江的地勢西高東低,鷲峰余脈從西北部蜿蜒入境,逐漸向東南傾斜,直逼海濱。在東部沿海綿延著209公里的海岸線中,曲曲折折間分布著47處天然港灣,109個純漁業村藏身其中。

\ “三灣” /

在連江豐富的港口資源中,最重要的是“三灣”與“三口”,是千百年來連江人的民生命脈所在。羅源灣、黃岐灣、定海灣分布在黃岐半島兩面,形成了三個最重要也是規模最大的天然良港,從古至今,保護著漁民的安全,讓岸邊的人有港可避,也讓出海的漁船能夠平安歸航。灣口的集聚效應,為岸邊的人們帶來了豐富的海洋資源,讓連江周邊的海域形成了福建規模最大的閩中漁場和閩東漁場。在黃岐半島上,就有兩個國家級中心漁港,兩個一級漁港,和若干個三級漁港。

\ “三口” /

連江境內,敖江穿城而過,與福建第一大水系閩江在入海口形成了閩江口與敖江口。江海交匯之處,咸水與淡水交融,肥沃了江口的灘涂,帶來了豐富的營養物質,也滋潤了連江近海的海洋資源。這樣得天獨厚的江海資源,不僅福建罕有,就算放在全國范圍內也算是罕見。

2

我們走訪了四個漁村,每一個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鮮

險 中 之 鮮

北茭村 · 捕魚

如果說黃岐半島像是連江伸向海洋的一只手,那么北茭村就是這只手的一根指頭,指向廣闊的太平洋。到越險的大海,換取越鮮的漁獲,是這里的漁民們亙古未變的人生信條。

位于整個黃岐半島的最東端的苔菉鎮北茭村,是福建最東邊的一塊陸地。

與那些地勢平坦,多少有田可耕的漁村不同,北茭地勢崎嶇、耕地極為有限,生存環境非常惡劣,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沒有退路,只能走向海洋。這里的房子幾乎都依山而建,新式的洋樓與老式的石頭厝穿插其間,密密匝匝難見天日,卻也昭示著這座沿海漁村的繁榮與富裕。半山腰上,遠遠能望見一個巨大的媽祖塑像,這是北茭村興建的媽祖文化公園,巨大的媽祖像正面對著北茭漁港,在這座以討海為生的漁村中,這或多或少說明了他們在信仰中所寄托著的安定愿望。

因為三面環海,北茭附近的海域充滿了險峻與不安定。村落延伸向海的最后一塊礁石被稱為北茭鼻,盡管村里人給這里起了個詩意的名字叫“龍回首”,但自古以來這片海域事故頻發,無論是南下或是北上的漁船,都必須貼著岸邊走才不會遭遇暗流,即便是熟練地掌握航行技巧的船長們都要小心謹慎。途徑北茭的漁船,都要在港口停泊稍作修整,第二天方可平安起航。

但對于這里的漁民來說,再險的風浪也只能選擇征服。村里的老漁民說,早年間搖櫓的木帆船動力有限,出不了遠海,大多都在馬祖附近的南竿島、北竿島附近進行捕撈作業。但是為了捕到更多、更新鮮的魚,漁民們常常以身試險,冒險將船只開到更難以控制的外海去。但當時的木帆船在航行時完全依靠季風形勢,一遇到逆風的時候,船就很難控制方向,船一旦開到外海就很容易出現意外。當時的村里有一句玩笑話,明明家里就近在眼前了,妻子已經做好了午飯,但是飯一熱再熱,船就是開不回去。

對于漁民來說,出海意味著一場賭博,越是無人涉足的海域,越有可能捕到更多更好的魚。一直到近代,這都是漁民們亙古未變的人生信條。而隨著漁船的改造和捕魚業的興起,捕魚的范圍由原先的離岸幾十海里,擴大到南海、臺灣海峽,最遠可達釣魚島海域和海南島附近。直到1980年之后,北茭村開始發展遠洋捕撈業,遠至非洲、南美、甚至澳洲的南太平洋海域都留下了北茭漁船的身影,北茭村也因此被稱為“福建遠洋捕撈第一村”。進行遠洋捕撈的船只,雖然幾個月才能回來一趟,但是遠征大洋帶來的是漁民們命運的轉機,因為遠洋捕撈而賺的盆滿缽滿者亦不在少數。

精 致 之 鮮

奇達村 · 鮑魚養殖

從下苗、喂養、再到收成,鮑魚養殖需要等待一年半載的光陰。不同于捕魚的漁民們的粗獷和直接,養鮑魚考驗的是漁民的耐心。只有經過時間的打磨,才能養出最貴氣、最精致的鮮味來。

在整個連江,鮑魚養殖業占全省鮑魚養殖量的百分之四十,號稱“中國鮑魚之鄉”,位于黃歧半島中部的安凱鄉則是鮑魚養殖最集中的地方,而在安凱鄉中,則要數奇達村的鮑魚養殖戶最多。

奇達人老吳的漁排所在的位置在離岸邊約莫五十米處,盡管規模已經不算小,但在龐大的漁排群中仍屬于滄海一粟。“這天氣越來越熱了,一到七八月水溫升高的時候,鮑魚就難養,這鮑魚就是嬌氣得很。”老吳半開玩笑的說。

從水中扯上一只網箱,方能看到鮑魚真身。老吳輕巧地從網箱中掏出一只鮑魚,這箱鮑魚是清明后老吳才剛下的鮑魚苗,一開始只有三四公分長,現在已經長到約莫七八公分的樣子。老吳和我解釋,好的鮑魚,身子是米黃色或淺棕色的,質地新鮮有光澤,表面有一層薄薄的鹽粉。就像人一樣,好的鮑魚看上去很有活力。果然,鮑魚像是伸了個懶腰似的轉了一圈,老吳趕緊把鮑魚放回箱子中,“鮑魚怕亮。”他又補充到:“這只個頭不小,挺有活力的,應該以后能長的不錯。”

要讓鮑魚長好,首先得吃得好,鮑魚的主食是藻類,在貝類中算得上挑食。連江的鮑魚一般以喂蕨菜、海帶、龍須菜為主。其中蕨菜的成本最高,一斤要五毛多錢,現在普遍都用海帶喂食。在滿布漁排的海面上,常常見得漁民駕著小船,船上是堆積如山的海帶,像老吳這樣一千多箱的鮑魚,一次性要喂一萬多斤的海帶,喂食之前,還得先用機器把海帶打碎,仿佛給嗷嗷待哺的嬰兒喂食。

鮑魚在一二月左右下苗,要等到一年多的時間才會長到可以售賣的大小。售賣的時候,漁民們用“頭”來區分鮑魚的品類,四個加起來一斤的就叫“四頭鮑”,一斤三個的就叫“三頭鮑”,頭數越少的鮑魚重量越重,價格也就越昂貴。有人戲稱“有錢難買兩頭鮑”,可見鮑魚要養到越肥越大,所要經歷的困難也越多,所謂的“兩頭鮑”就要伺候上兩年。

貴為 “海味八珍”,不管在哪里的宴席上,只要有鮑魚出桌,就代表著檔次與品質。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鮑魚養殖的漁民,最難熬的是夏天,漁民除了要擔心突然升高的水溫、不時襲來的臺風,更要擔心致命的赤潮,赤潮一旦來襲,稍有差池,一年的心血都將毀于一旦。所以,他們必須守住自己一畝三分地,長時間地守在漁排上狹小的活動板房內,生怕老天爺不賞飯吃,鮑魚出一點意外。

最 俏 之 鮮

曉澳鎮 · 灘涂養殖

和城市里的人對海鮮的趨之若鶩不同,海邊人吃慣了肥魚鮮蝦,反而更鐘情于細枝末節的那點鮮。灘涂之鮮,貴在精致,勝在趣味,自己動手挖出來的那點鮮,才堪稱舌尖上的最俏。

連江的海邊盛產“筆架”,筆架形似佛手,是一種在海邊常見的貝類。這種筆架售價不貴,一斤大約二十來塊錢,但卻是當地人的最愛。當地人吃筆架,一般會用香油下鍋去炒,吃筆架的時候,像嗑瓜子一樣輕輕嗑開,用牙齒輕輕咬住筆架殼中的那一小塊肉,然后用力吮吸,雖然肉質只有那么指甲蓋大小,但那種鮮味似乎會透過牙縫撩撥你的味蕾,再佐以適當的甜度調味,終于讓食客恍然大悟“是了,這就是連江的鮮味。”

這種當地人最喜歡的精俏小鮮來自于灘涂。連江擁有廣闊的灘涂資源,其中面積最大的灘涂位于曉澳鎮。曉澳鎮共有道澳、百勝、長沙、赤灣四個行政村,沿著15985畝的灘涂一字排開。天賜良田,這片灘涂自古以來就是周邊村落的墾殖范圍,周邊村落的村民幾乎家家戶戶都會來討海。

在灘涂上趕海,訣竅就是“撿”和“挖”。在廣闊的灘涂上,在不同的區域分布著不同的生物。在沿岸的1公里以內的范圍,主要以泥螺、花蛤、為主。泥螺與花蛤是最常見的生物,泥螺會把半個身子藏在土里,而花蛤則因為行動緩慢,通常被潮水留在灘涂之上,它藏在三四公分深的泥沙底下;如果看到有小孔的地方,就挖進去碰碰運氣,一般會有寄居蟹藏身在此;有礁石的地方也是藏寶之處,海虹、波羅、海蠣子這些硬殼類的海貨會附著在上面,需要用鏟子輕輕鏟下。有經驗的漁民們眼睛很尖,他們對灘涂了如指掌,不疾不徐地走著,一路走一路撿,不消片刻光陰,各種難辨品種的貝類就堆滿了半個小桶。

別小看這片灘涂,除了各種貝類,在灘涂上還有跳魚、土刺、烏鯰、珠蚶等多達四五十種灘涂水產。更遠一點,則是四四方方的蟶田。這也是曉澳鎮賴以聞名的產業。每年的12月到3月之間是下蟶苗的季節,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收成。退潮的時候,蟶苗會接受陽光和新鮮空氣;漲潮的時候,則會吸收海水中的養分,村民們會趁著退潮的時候,翻土、澆水,維持蟶苗的長勢。

早年間連江海邊的村民生活很貧苦,因為陸上的田地貧瘠不能耕種農作物,村民只能靠在這片灘涂上討生活。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孩子們也要在潮落的時候去淺灘、內海、島礁挖點魚、蝦、貝、藻來幫助家里維持生計。甚至海邊的學校也要根據潮汐的起落調整上課的時間。在這片灘涂上孩子們摸魚、摳蟹,盡情地玩耍卻不乏趣味,灘涂也成了這里孩子們的心中的樂園。

3

去連江,還有哪些正確的尋鮮姿勢?

連江海里捕上來的雜魚雜蟹,棄之可惜,食之卻仍是頂級美味。連江人似乎舍不得最后的這點鮮味被浪費,用來加工成為各種海味產品,在城市里賣得緊俏。在不經意間,成就了都市人嘴邊的那點鮮。

\ 定海村 · 丁香魚 /

丁香魚看似不起眼,卻是連江獨一無二的寶貝。定海的丁香魚早在古代就是本地的著名海產,當地人介紹說,世界上有兩個地方的丁香魚品質最好,一個在意大利的熱那亞海港,另一個就在定海灣。《連江縣志》中就有記載:“丁香魚,分布黃岐半島海域,定海灣尤多,旺發期清明至立夏,個小體肥,潔白如雪,鮮嫩可口。熟制干品口味特美,暢銷國內外。”

連江人對丁香魚有著特殊的偏愛,當地人還有著立夏吃丁香魚的習俗:連江很多地方現在還過“夏節”,立夏這天,家家戶戶采用定海灣丁香魚做佐料,并和磨好的米漿一起制成鍋邊糊當做過節的佳肴。平日里,也經常用米漿拌定海灣丁香魚放在鍋里做成“夏餅”。

\ 官塢村 · 海帶 /

海帶原只生長在遼寧、山東等北方海域。上世紀50年代末,連江成功將海帶南移,本土養殖才隨之興起。不過,在很長時間里,海帶都是海產中上不了檔次的“大路貨”,要么作為普通海產品低價出售,要么作為鮑魚、海參飼料。

直到2003年之后,官塢村在海帶育苗技術上有了新的突破,讓海帶的出品率更高、營養成分更好,還實現早種植、早收成、早上市、晚成熟,從而成為了官塢村的招牌。以前的海帶一般只做成淡干、鹽漬海帶,現在官塢海洋的產品已擴展到16個品類,可以做一席“海帶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