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不肯去觀音院位于潮音洞西側(cè)。唐咸通四年(863),日本僧慧鍔第三次入唐求法,至五臺山中臺精舍,見觀音像妙相端嚴,懇請迎歸本國。舟過蓮花洋,遇風浪,洋現(xiàn)鐵蓮花阻舟不得行,漂至潮音洞畔,因菩薩不肯東去,遂與新羅商賈一起留像于洞側(cè),山上居民張氏目睹此情,舍所居雙峰山(今普濟寺后山麓)之宅供奉,俗呼為“不肯去觀音”。至后梁貞明二年(916),在張氏宅址建“不肯去觀音院”,清代名士裘璉題詩《佛指名山》,詩云:“海外奇峰翠入天,峰頭朵朵削青蓮。名山如此不肯去,成佛應在靈云前。”
1980年,為紀念當年慧鍔等人請觀音像事跡,在潮音洞西上建“不肯去觀音院”。1987年,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賦《謁金門》詞一首:“不肯去,甘禁萬劫風雨。此土緣深非妄許,悲心周廣宇。從此名山鐘毓,無盡妙華慧炬。寶筏不辭千手與,度普天兒女!”
2002年,普陀山佛協(xié)將殿宇改建成唐式結(jié)構(gòu),正殿3間,供奉唐式“不肯去觀音”座像。殿之西側(cè)建“中日友好三十三觀音長廊”,長廊內(nèi)排列仿造日本33座觀音寺院石雕主尊立像。東下潮音古洞,洞腳插海,洞兩崖高約10米,縱深30余米,洪濤晝夜舂撞,聲如轟雷,傳為大士靈現(xiàn)處。洞壁鐫“潮音洞”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