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六勝塔
六勝塔建于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由蚶江人薛公素、僧人祖慧、宗什募資興建,比泉州開元寺東塔(石塔)還要早一百多年。石塔為仿木結構的樓閣式建筑,八角五層。其外形與結構,跟泉州開元寺的東西塔略同。它也是由外壁、回廊及塔心三部分組成的;每層也設四門、四龕,且位置逐層互換;石龕風有石佛,龕外兩旁有浮雕“金剛”“力士”等造像;也有塔檐、平座等等。從券形入內,則是回廊和塔心;塔心呈八角形 ,但中空似井,可以直下,這是與東西塔不同之處。在各層轉角處的巨大石柱上, 它不作東西塔的方形“櫨斗”,而用圓形仰蓮盆式。同時,“雀替”的手法也較東西塔繁復,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
六勝塔的修建源于泉州海外貿易對航標的需求,但民間傳說卻與六勝塔后的東岳古寺有關。相傳自唐代林鑾在石湖設立渡口以來,來往船只很多。但不知從哪里來了兩個妖怪,在石湖港附近的海底布下了許多暗礁,并在海中掀起大風大浪,使過往船只沉沒于海底,弄得沿海一帶人心惶惶。這事被金釵山上東岳寺里的兩個得道高僧祖慧和宗什知道了,他們就祈求媽姐娘娘收伏二怪。話說一天,兩個妖怪又出現在海面的時候,祖慧和宗什請來的媽祖娘娘便祭起兩道銅符,化變兩道金光直奔妖怪而去,直把他們逼得無路可逃,無奈之下兩妖怪跪倒叩求媽祖饒命,媽祖娘娘仁慈,把他們收了去看門,這兩個妖怪就是后來媽祖身邊的千里眼和順風耳。二怪雖然被媽祖收去,但海底的暗礁已形成,過往船只在航途中也經常迷失方向,觸礁沉船的事時有發生。為了減輕傷亡,祖慧和宗什便四處募緣,在金釵山上建起這座寶塔。從此,船只航行就有了方向,不會再迷航了。
今天看到的六勝塔是元順帝至元二年至五年(1336—1339年),蚶江巨商凌恢甫資助重建的。原來的寶塔在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毀于兵火。大家請看,在六勝塔底層的拱門門額上有一塊懸著的“華表碑”,上面刻著“萬壽塔”三個大字,右旁刻著“至元丙子臘月立”“檀樾錦江凌恢甫建”等字樣。這也是六勝塔與眾不同的地方:每一層塔的橫梁上都刻著建造者的姓名和建造時間,當我們登上頂層時就會知道,六勝塔歷經四年才建成。
大家心中一定存著疑問,想知道凌恢甫到底是何方神圣?為什么要建造這一座石塔?由于歷史文獻中罕有記載,凌恢甫的身份一度令世人猜測不已,有的說他是本地船商,有的說是海外富商,也有的說是中原來的大富豪。而現在文史界比較統一的說法是,凌恢甫是錦江一帶的大富商,他的財富來源主要靠的是對外通商貿易。
石湖古時是泉州沿海一個重要的港灣。在宋元時期泉州海外交通貿易發達,石湖港和安海港一樣,是中外商船寄泊、來往之處。據說當時石湖一帶曾圍筑城墻,且有渡口十幾個,所泊通商船只數量驚人。正是由于泉州海外交通貿易的繁華,才造就了凌恢甫的富甲一方,而他也非常懂得報恩,這才花了四年多的時間去重建六勝塔,為當地的海商、漁民祈求平安。
細看六勝塔,是用花崗巖大塊石砌成,仿樓閣式,八角五層,基座須彌座,頂裝相輪剎,通高約36.06米,底層周長47.5米,塔體由塔心、回廊和外壁組成,每層設四門、四龕,門、龕的位置逐層轉換,使塔身不易崩裂。這充分說明了古代建筑工匠的高超技藝。每層龕外兩旁浮雕天神、菩薩立像,座轉角也雕有負塔力士。塔身外面,每層都有塔檐和回廊、護欄。各層轉角處的石柱頂上,置圓形仰蓮櫨斗、八個角上的吻首翹脊各置一尊小石佛坐像。上三層還做有鴛鴦交首拱。各層的雀替也做得較為繁復,頗具元代風格。明代陳懋林在《泉南雜志》中稱其“壯麗幾擬開元鎮國、仁壽二塔”,其精美可見一斑。
六勝塔除卻外觀雄偉、結構嚴謹、石雕精湛外,在抗震性能方面也有卓越表現。塔建成后,經歷多次臺風、地震的考驗,至今仍巋然屹立,堪稱奇跡。其中包括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十月初八泉州灣的8級大地震,震中烈度近10度。史載:“三十二年十一月初八日地震。初九夜大震,自東北向西南。是夜連震十余次,山石海水皆動,地裂數處,郡城尤甚。開元寺東鎮國塔第一層尖石墜,第二、三層扶欄因之并碎。城內外廬舍圮,覆舟甚多。”
根據科學研究,石塔卓越的抗震性能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得益于“雙筒”結構和輻輳梁的設置。塔的塔室中心,用花崗巖條石砌筑起一個平面八角形的塔筒,從第一層直通塔頂。塔筒外壁和塔室內壁之間,每層每角架設一條大石梁,一頭插入塔筒外壁的轉角部位,一頭插入塔室內壁的凹角部位。大石梁兩端,出二跳丁拱承托,用以縮短跨度,提高抗震力。這樣的結構,從平面上看,極其類似于車輪。塔筒就是車輪的軸心,塔壁就是輪輞,八條大石梁就象八根輻條,連接車轂和輪輞,組成一個輻輳狀的套筒式的絞結體,使外圍的塔壁和室內的塔筒緊緊牽拉,相互攀抵,保證了塔身重心的聚向力,從整體上起到了加固作用。其次,石塔塔壁堅厚達2米,采用丁順砌筑法,大量使用仿木斗拱、“墩接柱”等構件,也在客觀上起到了穩固塔身,吸收、緩沖地震能量,減輕、消除地震破壞的作用。
【性質】六勝塔是世界海洋貿易中心運輸網絡的代表性遺產要素。位于泉州灣中部石湖半島北端的金釵山上。是商舶由泉州灣主航道駛向內河港口的地標,也有護佑商旅的作用。同時,六勝塔的建成是宗教人士、商人、平民共同參與的結果,體現了宋元時期泉州多元社會結構對海洋貿易的貢獻。
【航海傳統】10世紀以來,泉州城外的行政區劃一般由少者10余鄉,多者達100余鄉組成一個行政單位。
借助得天獨厚的海港地理優勢,石湖民眾廣泛參與海外貿易活動,經濟繁榮,人口稠密,因此,出現一個奇特的現象。那就是“石湖”一個村莊,就足以單獨組成一個行政單位。顯示石湖雄厚的經濟基礎和優越的社會地位。
現石湖郭姓家族還有許多人從事海上貿易,泉州港千年來的海外交通文化滋養了泉州人走向遠洋的夢想。
六勝塔所在地名為金釵山,位于石湖半島突出部,是泉州灣的出海口。六勝塔于2006年5月與萬壽塔、石湖碼頭一起作為“泉州港古建筑”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六勝塔始建于1111—1113年(北宋政和年間),高達36.06米,出入泉州灣的船只均可在海上清晰地以它為導航標志。
六勝塔由僧人祖惠、宗什募資興建。值得關注的是,本地一位名叫“薛公素”的商人積極參與募集資金,促成六勝塔順利建成,可見泉州港海外貿易的繁盛,給石湖周邊民眾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積累了深厚的經濟實力。
“六勝”之名從印度佛教的“六勝緣”而來。“六勝緣”是阿羅漢修得“留多壽行”必須具備的條件。因建塔者祖慧、宗什修行“留多壽行”的緣故,遂為石塔取名“六勝”。這座塔成為12—13世紀泉州本土文化與印度佛教文化交流融合的歷史見證。
六勝塔坐北朝南,塔身為花崗巖砌筑,樓閣式,八角五層空心結構。塔基做雙層須彌座,塔身結構由外壁、回廊、塔心三部分組成。塔每層間隔設有四個券形門和四個方形龕,門與龕上下層相錯設置,各門、龕兩旁浮雕金剛、力神等佛教形象。第一層金剛神、第二層信奉佛教的名流和僧侶、第三層護法神、第四層羅漢、第五層菩薩,雕刻形態逼真,技藝精湛。
檐下用石雕作斗拱,各層轉交石柱上的櫨斗作圓形蓮花狀。根據文獻記載,六勝塔“壯麗幾擬開元鎮國、仁壽二塔”,其平面形制、塔身結構、外觀裝飾等方面與開元寺雙塔相似。
由于,六勝塔修建在泉州灣出海口的山上,除了具備宗教意義之外,六勝塔更是承載了作為泉州灣主航道航標塔的獨特功能。
六勝塔正面高懸的匾額寫著“萬壽塔”三字,恰好與寶蓋山上的“萬壽塔”重名。說起這方匾額還有一段來歷。六勝塔自北宋政和初年(1111—1113年)創建以來,一直得到較好的維護。可是,到了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遣大軍追擊南宋端宗皇帝至泉州附近,雙方在泉州沿海發生重大戰事,造成六勝塔大半建筑在戰亂中遭到破壞。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重修六勝塔,繼續發揮航標的作用。元順帝至元二年(1336年)十二月,蚶江海商凌恢甫獨資重修六勝塔,為了祈求眾生平安、健康、長壽,故懸掛“萬壽塔”匾額以表達良好的愿望。
匾額上款刻著“檀越錦江凌恢甫立”,“檀越”表明凌恢甫是此次六勝塔重修的捐資人,“錦江”表明凌恢甫的籍貫是蚶江人。下款刻著:“至元二年丙子臘月日建”,表明此次重修工程始于1336年底。這次重修前后耗時兩年零四個月,至1339年3月才完工。
凌恢甫的先輩于11世紀中期遷居蚶江,以從事海運起家。至凌恢甫時,事業振興,成為富甲一方的航運家。“凌恢甫現象”反映了14世紀泉州海外交通和貿易的繁盛,以及海商經濟實力的雄厚。
12世紀初期,六勝塔旁建有“魁星堂”,泉州名賢梁克家(狀元宰相)青年時期曾在此攻讀詩書。1628—1644年,泉州知府樊維城重修。1644—1661年,毀于戰火。此次在整理六勝塔周邊環境時,從地下出土的這些石構件,經過分析比對,應是明代重修魁星堂的遺物。
六勝塔旁的寺院名叫東岳寺,是以奉祀東岳大帝而得名,根據南宋韓元吉(1118—1187年)撰寫的文獻表明,泉州沿海民眾向東岳大帝祈求的愿景中就有“海無颶風”的內容。寺內兩尊“金剛力神”就是14世紀重修東岳寺留下的精美石雕像,成為東岳寺的鎮山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