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東山縣,福建省漳州市轄縣,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介于廈門與汕頭兩個經濟特區之間,東臨臺灣海峽,與臺灣島隔海相望,南瀕南海靠近廣東省潮汕地區,西隔詔安縣,東北與漳浦縣為鄰,總面積248.34平方千米。[1] 截至2019年,東山縣共轄7個鎮,總人口22.18萬人。[2-3]
東山縣歷史底蘊深厚,是文學家黃道周的出生地,是戚繼光抗倭扎寨的練兵地,是鄭成功、施瑯收復臺灣的出征地,是谷文昌精神的發祥地,擁有“關帝文化”、“東山陸橋”、“南島語族”等一批史前遺存和特色資源,有“中國優秀旅游縣”之稱。[4-6]
2019年,東山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7.68 億元,同比增長7.1%。
歷史文化
編輯
名稱由來
東山,明初始稱銅山。《詔安縣志》載:“銅山所城,原為民間牧藪,土名‘東山”’。《銅山所志》載:“銅山者,明防倭之水寨也,環海為區,屹立于五都之東,始稱‘東山”’。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備海防倭,在東山筑城垣,建水寨,置守御千戶所。因地連五都之銅缽,故易名銅山。于是,城、寨、所皆用“銅山”冠之。從此,“銅山”這一地名沿用五百多年。“銅山”建縣時,因江蘇省已有銅山縣,故復用古名,稱東山縣。[10]
關帝文化
關帝文化
東山關帝文化信仰始于唐總章三年(668年),陳政、陳元光父子率領58個姓氏的將士到閩南開拓,為安撫和凝聚軍心,從祖籍中原河南引來了關公的香火,作為閩南海疆重鎮的銅山,關公的形象便在軍中倍受崇敬。這種風俗,被歷代沿襲下來。按古例,每年農歷十二月二十日關帝上天,東山民眾恭送關帝上天,至過年正月初四日,恭迎關帝回歸。正月初五日子時,舉行關帝安位典禮。禮畢由本縣長官進第一炷香,抽第一簽,叩問本縣農、工、漁各業及百姓安泰、祈福消災諸大事。本縣長官祝畢,方由士民問卜。解放后,此例略改,由本地德高望重長者代表全縣士民進第一炷香,第一簽,為全縣祈福消災。[11]
東山歌冊
東山歌冊有著悠久的歷史,明洪武年間,銅山(東山)建署衛所,屯扎千余兵,開放海商, 南來北往的官兵、商人,給東山島的物資與文化交流,帶來空前的繁榮。同時,從潮汕地區把《潮州歌冊》帶入東山,由于歌冊的文字淺顯,故事性強,音律順口,曲調簡單,很快就在民間流行,在傳唱過程中又融入了南音、秦腔等曲調,逐漸形成了具有東山方言特色的《東山歌冊》,至今已有六百年歷史。[11]
風景名勝
編輯
風動石
風動石景區,在東山島,位于風景東南部區,是東海與南海交界處的一個孤島。自城關東面的海濱,經明朝時修建的銅山城,向左登釣螯臺,便可一覽有“天下第一奇石”之稱的風動石。
谷文昌紀念館
谷文昌紀念館,是經福建省委報請中共中央辦公廳批準興建的,它位于東山島赤山林場內,與谷文昌陵園相鄰,首期總投資400萬元,占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館內設有六大展室和音像室。
東山戰斗烈士陵園
東山戰斗烈士陵園,位于東山縣城西埔鎮西邊石埔村石壇埔小山丘,距縣城中心約兩千米,國家級東山經濟技術開發區范圍內,是為紀念1953年發生在東山的保衛戰斗中壯烈犧牲的烈士而興建的。
東門嶼
東門嶼,位于東山島銅陵鎮東北,距風動石景區800米的海面上,就如一座巨大的天然山水盆景,靜臥于碧海綠波之中。東門嶼因狀若一頭雄獅雄踞于東山灣海口,明初稱為“獅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銅山守御千戶所城,因處于城的東門外海中,改稱“東門嶼”。明嘉靖五年(1526年),巡海道蔡潮視察銅山海防,于東門嶼主峰建造文峰塔,后來人們又稱之為“塔嶼”。
馬鑾灣景區
馬鑾灣景區,位于東山島東南部,是東山開發最早的景區,馬鑾灣灣長2000多米,縱深150米,水深2-3米,灣內風浪小,海底平坦,沙灘寬約60米,背靠青翠茂密的林帶。
銅山古城
東山島古稱銅山,銅山古城即位于東山島東北部銅陵鎮,距漳州市區 157千米。是福建省著名的風景名勝區之一,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
蘇峰山
蘇峰山,古名東山、川陵山,因其峰呈尖形,俗稱蘇尖山,是東山島的主要山峰,也是閩南名山。蘇峰山巍然屹立在東山島東南部,海拔274米,為東山島最高峰。
馬鑾灣景區
特產美食
編輯
東山蘆筍,東山蘆筍嫩莖雪白、粗細均勻,筍尖圓形、鱗片緊湊;皮層較薄,肉質細嫩,潔白不透黃;味道芳香。[12]
手抓面,東山縣手抓面俗稱"豆干面份"或"五香面份",由面料、配料、佐料三部分合成,面料采用堿面條煮熟趁熱在竹篩上鋪制成手掌大的圓形的薄片,稱"面份"。
當歸鴨面線,東山縣當歸鴨面線面線剪段、干鍋燒熱后放入黑麻油煎黃姜片,再加入鴨肉炒香。將炒香的鴨肉、酒、湯頭、冰糖與包入布包的藥材盛入陶鍋中用小火燉煮約1時,氽燙過的白面線,加入當歸鴨湯中即成當歸鴨面線。
堿粽,燒肉粽精工巧作,糯米必選上乘,豬肉擇三層塊頭,先鹵得又香又爛,再加上香菇、蝦米、蓮子及鹵肉湯、白糖等,吃時蘸調蒜泥、芥辣、紅辣醬、蘿卜酸等多樣佐料。
東山美食
著名人物
編輯
馬兆麟(1837—1918),字瑞,又字竹坪,號子般,銅山所(今東山縣銅陵鎮)人,清末民國初著名書畫家。
黃道周(1585—1646),字幼玄,號石齋,銅山所深井村(今銅陵鎮深井村)人,明末重臣,著名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