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滁州位于安徽東部,地處江淮要沖,濱臨長江。距省會合肥120公里,距江蘇省會南京市59公里,距上海市300公里。滁州市是省轄市,下轄2區(瑯琊區、南譙區)2市(天長市、明光市)、4縣(鳳陽縣、全椒縣、來安縣、定遠縣),總面積13987平方公里,人口415萬。滁州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全椒建立椒國,隋朝設滁州。千百年來,多少英雄豪杰叱咤風云,指點江山,多少遷客騷人壯懷激烈,筆走龍蛇明太祖朱元障兵起鳳陽,宏偉華麗的中都城和皇陵顯示其非凡氣度。全椒才子吳敬梓一部《儒林外史》名聞天下,清澈的襄河之濱,依然能覓得其蹤。皇甫山層巒疊翠,鷗鷺成群;天長高郵湖碧波萬頃,浩淼如煙。蔚然深秀的瑯琊山傾倒無數文人墨客;宋代文豪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更為千古絕唱。登瑯琊山會峰閣,只見群山如抱,山明水秀。春華秋實,夏荷冬雪皆成勝景,日嬌月媚,晴好雨奇時時迷人。滁州擁有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級自然保護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歷史文化名城1個,國家級重點對外開放寺院2處。全市有名人、名亭、名文、名山、名畫、古關、古城、古寺、古陵等自然人文景觀100多處,其精粹可概括為:(1)四山:瑯琊山、皇甫山、鳳陽山、神山;(2)四湖:女山湖、碧云湖、臥牛湖、高郵湖;(3)四洞:韭山洞、庵基洞、吸水洞、禪窟洞;(4)四名:名人(朱元璋、歐陽修、吳敬梓)、名亭(醉翁亭、豐樂亭)、名祠(陽明祠、陳鐸祠、沃公祠)、名著(《儒林外史》、《醉翁亭記》);(5)四古:古關(清流關)、古寺(瑯琊寺、龍興寺、護國寺、禪窟寺、普濟寺等)、古城(明中都城、鐘離城)、古陵(明皇陵、虞姬墓)。天長市近年來發掘的西漢三角圩古墓群,屬國內罕見,出土文物價值連城。滁州因其地理位置靠近南京,其餐飲風格也頗接近于淮揚菜的風味,繼承了淮揚菜的“燉、燜、燒、焐”的烹調方法,講究“原汁原味,一物一性,百菜百味”的特點。若在瑯琊山上住,建議可以去瑯琊寺大雄寶殿北面的積馨齋品嘗素齋,非常有特色。
出租車
滁州市內的出租車主要有別克賽歐、桑塔納、羚羊、千里馬等車型,起步價4元,超過2.5公里每公里1.5元,夜間(23:00-次日05:00)起步價為5元,另加夜間補貼等費用,其他費用,如中途停車等,可面議。
鐵路運輸
滁州地處皖東,歷來為南京江北門戶,地理位置優越。京滬鐵路、京滬高鐵、寧西鐵路穿行而過。境內設有四客運站:滁州站、滁州南站(在建)、全椒站、明光站。并且還設有爐橋站、青崗站(在建)、鳳陽站等小型站。
到滁州,乘火車最方便。滁州站是京滬鐵路線上的重要一站。由南京站向北的快車只需40分鐘可達,由蚌埠向南的列車到滁州也只需120分鐘。
滁州是全國鐵路里程距離南京最近的城市。坐火車從滁州到南京只需30分鐘左右。但是多半快車在滁州車站不停,在乘坐之前要詢問清楚自己的車次和進站??壳闆r。在市內乘坐1、2、4、8、9路公交車都可以到達。
滁州市火車站(滁州市天長東路)問訊電話:0550-3052931
滁州站鐵路:京滬鐵路寧西鐵路
特別提醒:由于滁州距離南京太近(66公里,乘火車僅需半小時車程),所有的直通快速、特快列車均不??砍?,建議先乘車至南京,從南京轉汽車前往滁州。需要注意的是南京有8個長途汽車站,發車到滁州的只有下關汽車站。
高速鐵路:京滬高速鐵路(在建)滬漢蓉高速鐵路(在建)。
特別提醒:由于滁州距離南京太近(66公里,乘火車僅需半小時車程),所有的直通快速、特快列車均不停靠滁州,建議先乘車至南京,從南京轉汽車前往滁州。需要注意的是南京有8個長途汽車站,發車到滁州的只有下關汽車站。
從上海出發:可乘火車有動車,行程約三小時,火車站下車后打的到景點10分鐘僅5元錢。
滁州市區共有10條公交線路,多為當地生產的揚子客車,無人售票,票價一元。全部公交線路為:
1路(東門口--滁東三岔路)、2路(磷肥廠--山水人家)、3路(二院--擔子)、4路(火車站--腰鋪)、5路(北關--花園路)、8路(一水廠--大王)、9路(城郊--火車站)、10路(北門轉盤--城東工業園)、11路(市委黨校--一院住院部)旅游專線、12路(磷肥廠--豐樂南路)。
游客在游覽瑯琊山風景區時,幸運的話,有時可觀賞到演出團表演當地極具特色的鳳陽花鼓。此外,在滁州的瑯琊區文德街附近有瑯琊劇場等幾個較大的劇場,都可欣賞到從現代舞蹈汲取了新鮮血液的鳳陽花鼓,大氣磅礴。
在滁州購買特產和旅游商品,滁菊、來安花紅、滁州竹籃等具有濃厚當地特色工藝品和特產都是上選.這些商品可以到滁州的政府公布的定點旅游商品購物商店(滁州商之都、滁州蘇果超市、滁州百貨大樓、滁州白云大廈、滁州日欣超市、鳳陽縣厚雅齋旅游商店等)購買,種類齊全。
滁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遠古時代,境內經歷了氏族社會,是青蓮崗文化和仰韶文化的邊緣地帶。戰國時期,境內為吳、楚分據,故有“楚尾吳頭”之說。西漢初年置全椒縣,這是滁州現轄2市2區4縣中設置最早的縣。南北朝梁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在今滁州市置南譙州。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南譙州為滁州,是為滁州之名始見于史籍之發端。唐、宋、元時期滁州領清流、來安、全椒三縣;明清時滁州為直隸州,領來安、全椒二縣。明洪武初年置鳳陽府,在今區境內領有鳳陽、臨淮、定遠、天長四縣。此后五百多年間,境內基本維持一府一州格局,到民國元年(1912年)裁撤府州實行省直管縣為止??谷諔馉幤陂g,本區境風是淮南抗日根據地的中心組成部分。1949年1月全境解放。同年6月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滁縣行政區專員公署。195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后,滁縣專署改屬安徽省人民政府。1992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滁縣地區設立省轄地級滁州市,標志著滁州的歷史又掀開了新的一頁。
春秋周簡王二年(公元前584年)南方逐漸強大的吳國與中原諸侯在鐘離(今鳳陽縣臨淮關)舉行會議,這是中原諸侯第一次與吳國往來的聚會,此后吳國就有了向北發展的意圖。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吳國邊邑(今天長市石梁鎮)與楚國邊邑鐘離兒童爭桑,致兩家相攻,卑梁人被殺。卑梁大夫怒攻鐘離,被楚王滅。吳王發兵攻楚,一舉滅其鐘離、居巢。史稱“卑梁之釁”。秦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農民起義軍首領陳勝、吳廣令部將葛嬰連克鐘離、東城(今定遠縣三官鎮),立襄疆為楚王。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項羽兵敗垓下,逃至陰陵(今定遠縣靠山鄉),迷途,又帶領僅剩的28騎逃至東城四聵山(今定遠縣二龍鄉境內)被灌嬰包圍。突圍后南逃至烏江亭(今和縣烏江鎮)自刎。前元八年(公元前172年)淮南厲王子劉良封為東城(今定遠縣東南三官集)侯。永光五年(公元前39年)夏及秋大水,淮南陰陵、東城、全椒等縣“雨壞鄉聚居舍,水流殺人”。東漢漢安三年(144年)永江郡范容、周生率眾起義,攻取城邑。陰陵人馬勉、徐鳳起兵響應,筑營于當涂山中(今定遠縣城西北45公里)。永嘉元年(145年)三月,九江郡都尉騰撫率官兵鎮壓,捕殺馬勉、范容、周生等1500余人。徐鳳率余眾攻東城,殺東城和西曲陽(治今鳳陽縣龍頭壩)兩縣縣令,后遭官兵伏擊,徐鳳兵敗被殺。建寧五年(172年)魯肅出生于東城。建安二年(197年),魯肅率部屬百余人離鄉隨周瑜到江南投奔孫吳。
東晉大興元年(318年)七月,淮南郡陰陵(今定遠縣靠山鄉)、西曲陽等縣發生蝗害,禾苗受損。次年五月,蝗害又再度發生。咸安元年(371年)桓伊破前秦王鑒、張蠔軍于全椒縣城內積玉橋。太元四年(379年)前秦遣軍大舉南侵,兗州刺史謝玄率軍三萬進駐白馬塘(今天長市東北),連克前秦軍。后謝玄以石梁為據點,步步進逼,使前秦軍節節潰敗,退屯淮陰,江北遂安。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堅大舉犯晉,遣梁成為先鋒率精兵5萬屯洛澗(今定遠縣爐橋鎮西北)。十一月,晉先鋒都督謝玄派遣劉牢之率精兵5千抵洛澗,襲擊秦兵,大破,斬梁成。南北朝南朝宋元徽元年(473年)置新昌郡,屬徐州,遷郡、縣(頓丘)治于涂中鎮(今滁州市區)。南朝梁普通五年(524年)十月,梁武帝派定遠將軍曹世宗攻魏收復淮南失地,將西曲陽、陰陵、東城三縣并為定遠縣,并置定遠郡,郡、縣治于東城(今定遠縣下馬鋪)。唐天寶四年(745年)遷縣治于今縣城。
隋開皇九年(589年)廢新昌郡,并高塘、樂距二縣入頓丘縣,改縣名為新昌縣。改南譙州為滁州。開皇十八年,又改新昌縣為清流縣。大業三年(607年)廢滁州,清流縣改屬江都郡。唐武德三年(620年)復置滁州,治清流(今滁州市)。景龍三年(709年)析清流縣東部置永陽縣。天寶元年(742年)十一月,淮西節度副使劉展反唐,攻占滁州。是年,析江都、六合、高郵三縣地置千秋縣,屬淮南道揚州。縣名因開元十七年(729年)所定唐玄宗誕日(八月五日)為“千秋節”而來。天寶七年改“千秋節”為“天長地久節”,千秋縣亦更名為天長縣。大歷六年(771年)滁州刺史李幼卿與法琛禪師在州城西南瑯琊山中興建佛寺一座,代宗李豫賜名“寶應寺”。大歷年間(766-799年)還在全椒縣草庵鄉境內建成神山寺,該寺現存大殿一座,前進樓房一幢。建中二年(781年)韋應物出任滁州刺史。他在滁州任職期間寫下《滁州西澗》、《游瑯琊山寺》等詩文。大和二年(828年)李紳出任滁州刺史。其時滁地多虎,百姓因害怕設機阱濫捕。李紳到任后,令停止捕虎。開成元年(836年)滁州刺史李德裕拆破敗祀宇240余所,建軍營4座,并在州署建東齋水閣,命名為“懷嵩樓”。乾符三年(876年)十二月,王仙芝、黃巢兩支農民起義軍在槎枒山(今定遠縣西北)會師。廣明元年(880年),起義軍攻克滁州。五代十國南唐升元二年(938年)改永陽縣為來安縣,縣治在今于北雙塘鄉瓦崗村。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年)遷縣治于今縣城。后周顯德三年(956年)二月,殿前都虞侯趙匡胤襲滁州清流關,敗南唐兵馬15萬人,攻占滁州城。是年,趙匡胤部在滁抓捕“盜賊”百余人,按律當斬。州判趙普請趙匡胤先審訊后裁決,經審,“盜賊”中十之七八為誤捕,遂釋。
北宋天圣七年(1029年)合肥縣人包拯由代理廬州知府劉筠舉薦出任定遠縣知縣。景佑四年至寶元二年(1037-1039年)包拯出任天長縣令,有智破牛舌案聞世。慶歷五年(1045年)十月,文學家、龍圖閣直學士歐陽修由河北都轉運按察使轉任滁州知州。慶歷六年(1046年)瑯琊山開化禪寺住持僧智仙為歐陽修建成醉翁亭,歐陽修作《醉翁亭記》一文傳世。同年,歐陽修在滁州城西豐山之麓筑豐樂亭,并作《豐樂亭記》一文?;视游迥辏?053年)仁宗趙禎下詔,遣史奉安太祖御容于滁州。為安放太祖趙匡胤圖像及其御書,在瑯琊山開化禪寺內修建御書閣。紹圣二年(1095年)州人在醉翁亭北側建二賢堂,祭祀對滁州建設有功的兩位知州——王禹偁和歐陽修。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知州向子伋在瑯琊山建成山城一座,周十余里,聚軍民于城中抵御金兵。是年,金將粘沒喝兵焚全椒縣城。紹興十年(1140年)三月,金兵攻陷濠州(今鳳陽縣臨淮關)。南宋將領楊沂中、王德領兵救濠州,遇伏兵敗退;岳飛部進駐定遠后,金兵始退回淮河以北。乾道八年(1172年)辛棄疾出任滁州知州。其時,滁州因數次被金兵攻陷,百姓外逃,城垣殘破,田園荒蕪。辛棄疾到任后簡賦舒征,收容流亡,修整街市,發展生產,使滁州面貌煥然一新。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滁州為滁州路,置滁州路總管府。至元十五年,降路為州,屬揚州路。天歷元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濠州鐘離縣(今明光市洪廟鄉躍龍崗)。至正十二年(1352年)二月定遠人郭子興起兵反元。三月朱元璋投奔郭子興加入農民起義軍。初為親兵,后因軍功屢有升遷。至正十五年朱元璋在滁州建立太陽翊元帥府。至正十六年率部攻占集慶(今南京)。至正二十一年,小明王韓林兒封其為吳國公。至正二十四年自稱吳王。至正二十八年稱帝,國號明。洪武元年至洪武三十一年(1368-1398年)在位,死后謚號太祖。
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已故郭子興為滁陽王,詔有司在城中建滁陽王廟以祭祀。洪武六年(1373年)兵部在滁州設立統一管理放牧繁殖軍馬的機構——太仆寺,令滁州軍民養殖馬、牛。永樂初年(1403年)另設北京太仆寺后,滁州太仆寺改稱南太仆寺,負責管理周邊六州二府的馬政。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罷建中都城,改設中立府。不久又將府治遷往新城,改稱鳳陽府。同年置鳳陽縣,府縣同治。天順四年(1460年)秋七月,“淮水決,敗鳳陽縣城”。嘉靖十五年(1536年)吏部尚書胡松撰修四卷本《滁州志》。已佚。萬歷十六年(1588年)天長縣大疫,死者枕籍。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六月十六日滁州大雨,“連晝夜,洪水暴漲,溺死男婦近千”。天啟二年(1622年)南太仆寺卿馮惹愚為保護立于醉翁亭旁蘇軾手書的《醉翁亭記》碑,建寶宋齋。崇禎八年(1635年)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占鳳陽。起義軍入城后,斬鳳陽府知府顏容暄,火燒皇陵和龍興寺。崇禎十年(1637年)七月,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占定遠縣城。
清康熙六年(1667年)析江南省為安徽、江蘇兩省。安徽設三道,本區境內鳳陽、定遠二縣隸屬鳳潁六泗道之鳳陽府,天長隸屬鳳潁六四道之直隸泗州,全椒、來安二縣隸屬安廬滁和道之直隸滁州??滴跗吣辏?668年)六月十七日,全椒地大震,后數日小震,城墻倒塌40余丈??滴跏荒辏?672年)夏,滁州蝗蟲成災。州署令百姓捕捉,交蝗一石給米三升,蝗勢頓減??滴醵辏?685年)鳳陽府知府耿繼志主修《鳳陽府志》共四十卷,現存安徽省圖書館??滴跛氖辏?701年)夏,吳敬梓出生于全椒縣城北河灣街。乾隆十四年(1749年),吳敬梓寫成《儒林外史》。乾隆十九年十月二十八日,吳敬梓病逝于揚州。乾隆六年(1741年)七月,天長、來安大雨,“山水暴漲,壞民宅,死者甚眾”。乾隆二十年(1755年)廢臨淮縣,改稱臨淮關,其地并入鳳陽縣。嘉慶二年(1797年)著名女學者王貞儀病逝。王貞儀生于乾隆三十三年,原籍天長縣,后遷居江寧(今南京市),對天文歷數等頗有研究,著有《德鳳亭初集》等。道光十二年(1832年)著名畫家、文學家宣鼎(號瘦梅)出生于天長縣城東。宣鼎一生坎坷,著臉文言短篇小說集《夜雨秋燈錄》等,約在光緒六年(1880年)前病逝。咸豐三年(1853年)三月,定遠人陸遐齡與壽縣捻軍首領戴遐齡率眾起義,圍攻定遠縣城,并接連攻下朱家灣、張橋、老人倉、界牌集等地。安徽巡撫周天爵帶兵圍剿起義軍。六月,捕殺陸遐齡父子等40余人。五月,太平天國將領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等率部北伐,連克滁州、鳳陽,后由臨淮關渡淮河北上。咸豐八年(1858年)三月,太平軍李秀成部攻占滁州。八月,太平軍前軍務主將陳玉成與后軍主將李秀成率部于滁州烏衣鎮大敗清欽差大臣德興阿、勝保和幫辦軍務總兵鞠殿華,殲清兵3000多人。九月,太平天國滁州守將李昭壽叛變降清改其部為“豫勝營”,并自改姓名為李世忠。咸豐九年(1859年)七月,太平軍英王陳玉成率部圍攻來安、全椒縣城,數月示克,釋兵而去。守滁州清軍李世忠部害怕太平軍復至,縱兵清野,將滁城周圍百里鄉村農民的糧食搶劫一空。是年冬,滁州、來安、全椒等縣鄉民餓死甚多,白骨遍野。咸豐十年(1860年)四月,清將袁甲三移師圍攻定遠捻軍,太平軍陳玉成部自南京弛援,連破清軍。袁部退逃臨淮。十二月,太平軍、捻軍聯合救援安慶,清將袁保恒、張德勝乘機攻陷定遠。光緒七年(1881年)全椒人薛時雨重建醉翁亭和豐樂亭。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滁州知州熊祖詒主修十卷本《滁州志》,現存安徽省圖書館。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滁州始設郵政局,隸屬南京郵界。民國元年(1912年),滁州郵政局改為滁縣郵務局。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天長縣成立縣教學會,這是本省成立最早的5個縣級教育會之一。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全椒縣大疫,死者無數。基督教徒儲燮庭在縣城南門丁字街口開設廣濟診所,收治病人。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定遠縣士紳穆鐘昆等,因定遠回民子弟較多入官立學堂飲食不便,捐款在城內開辦回民學堂一所。宣統二年(1910年)九月,津浦鐵路浦口至臨淮關段開始售票載客。宣統三年(1911年)滁縣基督教會在城內開設教會醫院。
中華民國民國2年(1913年)1月,安徽中華銀行在鳳陽縣臨淮關設立分行,同年7月撤銷。是年,中國交通銀行在鳳陽縣臨淮關設立分行。民國3年(1914年)安徽省設淮泗道,轄滁縣、來安、全椒、天長、定遠、鳳陽等縣,道尹駐鳳陽縣城。民國6年(1917年)中國參加協約國對同盟國作戰,滁縣部分工人應募赴法國從事后方生產。民國8年(1919年)5月,滁縣、鳳陽、定遠等地師生組織示威游行,抵制日貨,聲援北京學生反帝愛國運動。民國10年(1920年)鳳陽縣劉府至蚌埠的簡易公路完工,這是本區境風最早修建的公路。民國14年(1925年)宋德全在楊家巷口開辦滁城第一家私人西醫院。民國15年2月,中共鳳城臨時小組成立,組長朱完白,這是本區境風成立的第一個中共黨組織。5月,中共滁縣獨立支部成立,隸屬中共南京地委領導。冬,直系軍閥孫傳芳部潰逃定遠,蹂躪百姓。民眾自發組織“紅槍會”自衛,朱灣紅槍會殺死直魯聯軍數百人,定城、齋朗紅花會擊斃其軍長馬齊等10多人,迫使直魯聯軍向北潰逃。民國17年(1928年)滁州章心培和瑯琊山開化律寺僧達修、贊泉編纂第一部《瑯琊山志》,計四冊八卷。民國19年(1930年)滁縣霍亂大流行,死者不計其數,僅城內一個宋德全私人醫院就住進500多名病人。民國20年(1931年)是年,建成來安至滁縣的簡易公路。是年,滁縣、來安、全椒、天長、定遠均發生嚴重洪澇災害,來安縣十圩九破,全椒縣“街市水淹五、六尺、溺死老弱婦幼不計其數”。洪水過后,到處傾墻頹壁,死尸遍野,滿目凄慘。民國21年(1932年)10月,中共長淮特委書記朱務平在鳳陽縣門臺子被捕。11月25日,朱務平、趙連軒等25位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在南京雨花臺英勇就義。11月,滁縣、來安、定遠、盱眙4縣相鄰地區各劃出一部置嘉山縣,縣治初設于三界,抗戰勝利后遷至明光鎮。是年,華洋義賑會在本區發放賑款和貸款,救濟水災后的農民。民國25年(1936年)4月,女作家丁玲、畫家徐悲鴻夫婦及女散文家方令孺應友人之邀同游瑯琊山。方令孺作《瑯琊山游記》一文記之。是年,國民政府淮導委員會在天長縣境入高郵湖的咽喉二馬橋面側修建1個小型船閘,長30米,寬10米,閘門高5.8米。這是本區境內修建最早的船閘。民國26年(1937年)12月18日,日軍侵占滁縣縣城。幾天之內來安、全椒、定遠、鳳陽、嘉山等地先后為日軍侵占,皖東淪陷。民國27年(1938年)2月4日下午,從滁縣北上的日軍一部沖進鳳陽縣山馬村,逐戶搜索,槍殺無辜村民。全村被殺350多人,有16戶被殺絕。日軍在山馬村停留3天,臨走時放火把全村房屋燒光。5月18日,日軍為報復前一天晚在明光與石門山車站之間遭地方抗日游擊隊襲擊,集中70余人從明光城出發,一天之內血洗鳳陽縣香爐和嘉山縣天門、高郢等3個村莊,共屠殺老百姓170多人,縱火焚燒村莊,制造3起血案。民國28年(1939年)7月1日,新四軍第五支隊在定遠縣安子集宣布成立,羅炳輝任司令員。郭述申任政治委員。不久,第五支隊開赴津浦路東開展抗日斗爭。9月5日,新四軍第五支隊在羅炳輝指揮下與日軍激戰3晝夜,攻克來安縣城,斃敵40余人。11月21日,日軍重占來安縣城,第五支隊于23日再克來安縣城,斃傷敵人200余人。12月初,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劉少奇抵達定遠縣藕塘新四軍江北指揮部駐地。不久,劉少奇率中原局機關移駐滁縣瓦屋薛村,主持召開了第一次中原局會議,傳達貫徹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精神。民國29年(1940年)1月,成立中共皖東津浦路東省委,書記張勁夫。是月,成立中共皖東津浦路西省委,書記劉順元。3月上旬,新四軍第四、五支隊在蘇皖支隊配合下,反擊國民黨軍隊5000余人對津浦路西抗日游擊根據地的侵犯,取得了界牌集、大橋、定遠城、施集街反頑戰斗的勝利,打退了頑軍的進攻,保衛了路西抗日根據地。
3月21日,國民黨江蘇省政府主席、魯蘇戰區副司令韓德勤乘新四軍江北主力在皖東津浦路西進行自衛反擊戰,路東兵力空虛之機,糾集10個團約1萬余人向路東根據地發動全面進攻,并集中主力圍攻駐來安半塔集的新四軍第五支隊后方機關。28日由羅炳輝統率新四軍江北部隊第五支隊主力、第四支隊第七團和蘇皖支隊回師路東大舉反擊,韓德勤部全線潰逃,半塔保衛戰取得了勝利。10月下旬,劉少奇率江北軍政干校學員和其他干部共1000余人離開津浦路東抗日根據地赴蘇北領導華中各抗日根據地工作。民國30年(1941年)1月13日,皖東津浦路東第一屆臨時參議會在天長縣張公鋪召開。鄧子恢向大會作《抗日民主政府一年半施政工作報告》,大會選舉鄧子恢為參議長,開明士紳朱雨江、趙堅為副參議長。2月中旬,日偽軍糾集3000余兵力,分四路向皖東津浦路西掃蕩。新四軍第二師路西部隊在鳳陽山、史家灣、瓦屋劉一線積極抗擊,并在皇甫山、花山、曲亭、施集與敵激戰,粉碎了敵人掃蕩。3月3日,全椒縣總隊乘勝收復周家崗。春,新四軍第二師在天長銅城鎮創辦“新群煙草公司”,生產“飛馬牌”香煙。9月18日,皖東津浦路西召開第一屆第一次臨時參議會,選舉魏文伯任參議長,梅子明、劉子谷任副參議長。民國31年(1942年)3月8日,皖東津浦路東婦女抗敵協會總聯合會成立。5月,皖東津浦路東青年抗敵協會總聯合會成立。秋,皖東津浦路西地區召開各界代表大會,成立總農抗、總婦抗、總青抗。是年,滁城大成面粉廠建成發電車間,安裝本區歷史上第一臺交流發電機。容量100千瓦,電壓300伏。是年,滁縣電燈公司成立,地址在滁城鮮魚巷口鐘樓巷,架設本區歷史上第一條輸電線路,自大成面粉廠發電車間,往東關、東大街、中心街到四牌坊,全長1.73公里。民國32年(1943年)春,新四軍第二師第五旅供給處在天長汊澗創辦“東聯煙草公司”,生產“工農牌”和“長江牌”香煙。6月,中共淮南區黨委在來安縣大劉郢成立區黨委黨校,各旅、團和縣委均舉辦了黨訓班,組織干部分期分批參加整風學習。8月20日,中共淮南區黨委發出《關于反掃蕩中開展群眾游擊戰的指示》。民國33年(1944年)2月,淮南津浦路西專署領導當地軍民在定遠縣藕塘鎮建立抗日烈士紀念塔。3月18日,淮南軍政民各界決定在半塔集修建烈士紀念塔。會后不久,紀念塔破土動工。民國35年,民主政府北撤轉移時停建。4月,駐全椒縣古河的國民黨第十游擊縱隊司令柏承君在國民黨皖東軍政指揮官漆道征支持下,偽造“破獲共產黨地下組織網”假案,大肆逮捕和殺害無辜群眾,前后3個月中有千余人被捕入獄,約數百人殺害,制造了駭人聽聞的皖東慘案。秋,新華社淮南支社成立。社長姚溱。10月2日,美國盟軍一架軍用飛機在嘉山縣境內墜毀,薩伏依中校等5名機組成員跳傘后被嘉山縣民兵營救脫險。14日由新四軍第二師第五旅參謀長張元壽負責護送至定遠縣界牌集東北瓦屋劉,安全移交給國民黨第一七一師。跳傘犧牲的另2名飛行員,被安葬在自來山上。民國35年2月,周恩來指示嘉山縣政府把2位盟軍烈士遺骸交給美方代表。11月9日,日偽軍約7000余人向淮南津浦路西根據地中心區掃蕩,二師政委譚震林率新四軍第二師路西指揮所到全椒縣周家崗與第五旅會合,指揮反掃蕩。經路西軍民不斷打擊和襲擾,日軍于16日撤退。是年,淮南抗日根據地各大集鎮設置保健堂,為窮苦民眾治病,深受百姓歡迎。民國34年(1945年)2月上旬,淮南津浦路西根據地召開群英大會,路西各縣和部隊的勞動模范、戰斗英雄、模范工作者共400多人出席了大會。8月,新四軍第二師兼淮南軍區發動攻勢作戰,分別向津浦、淮南鐵路沿線日偽據點及蚌埠、合肥等城市進攻,先后收復定遠、來安、嘉山、開條等4座縣城,擴大了淮南解放區。在8年抗戰中,淮南解放區軍民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反法西斯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新四軍第二師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發展到近5萬人,共殲滅日偽軍2.5萬人。解放區建立了2個專員公署、17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擁有人口330萬,解放區面積達2萬多平方公里。
9月,國民政府接管的滁縣郵政局與新四軍接管的來安郵政局交換郵件,成為解放區與國民黨統治區的郵件進出口局之一。民國35年(1946年)5月中旬,國民黨第四十八軍以9個團的兵力分7路向華中第四分區即淮南津浦路西地區大舉進攻。為保存力量,四地委、四專署及各縣地方干部在新四軍第二師第六旅掩護下分批撤向淮南路東地區,留下部分武裝堅持游擊斗爭。6月29日,為紀念在21日病逝的新四軍第二副軍長羅炳輝領導建立淮南解放區的功績,蘇皖邊區政府決定將天長縣改名為炳輝縣。7月2日,駐守嘉山縣三界炮臺山的新四軍淮南軍區嘉山大隊區中隊遭到國民黨桂軍1個團的包圍進攻,雖經奮力抵抗終因力量懸殊,最后全部犧牲。7月16日,國民黨新五軍第四十五師、第九十六師及第七十四師之五十八旅大舉進攻淮南解放區。為保存有生力量,淮南軍區主力和地方武裝在進行適當反擊后于7月29日與淮南區黨委及地方黨政干部全部撤出解放區,留下軍區副參謀長朱云謙率十六團和來安、嘉山、盱眙等三縣地方武裝撤到山區堅持斗爭。7月20日,中原解放軍皮定鈞旅由皖西到達定遠縣境內,隨后又進入津浦路東解放區。是日,淮南獨立旅在阻擊國民黨軍隊進犯的戰斗中于天長縣東王廟西北的碾莊、高莊一帶全殲美式武裝的國民黨整編第七十四師第五十八旅一個加強營,共斃傷200余人,俘獲400余人。這是在解放戰爭是人民解放軍首次重創國民黨王牌軍之一的整編第七十四師。民國36年(1947年)7月,中共滁定全工委隨軍南下,在淮南津浦路東地區開展游擊活動。是月,天長縣城霍亂流行,民眾十死四五,街頭巷陌,死者接踵而臥(其中一部分為國民黨士兵),夫人掩埋,生者紛紛逃離縣城,縣城幾乎成了一座死城。是年,鄭萬鈞教授在滁縣瑯琊山中發現兩種榆樹新種,分別命名為“瑯琊榆”和“醉翁榆”。建國后,這兩個樹種被確定為安徽省重點保護的珍稀樹種。民國37年(1948年)2月,淮南支隊和華東野戰軍一部先后攻克天長縣龍岡和銅城鎮,全殲國民黨天長縣保安隊7個保安中隊。7月,定滁縣軍民粉碎國民黨正規軍和地方武裝的“百日清剿”。11月25日,中共江淮區黨委指示江淮一地委在津浦路東天高地區組建中區滁州市委和滁州市工作隊,準備接管滁縣。民國38年(1949年)1月18日,定遠縣城解放。定滁縣領導機關及武裝力量進駐定遠縣城,建立中共定遠縣委和定遠縣政府。1月24日,是日凌晨滁城解放。當日下午在天(長)高(郵)解放區成立的中共滁州市委率工作隊進駐滁城,鑒于滁州市轄區太小,仍定名滁縣,并分別成立中共滁縣縣委、縣政府和軍事管制委員會。是月底,全區各縣相繼解放。是月,來安縣大余郢農民余騰云根據本村不少農戶既無耕畜又缺乏勞力等情況,組織大余郢互助組,這是本區解放后成立的第一個農業生產互助組。春,沿滁河及支流的縣、鄉組織船民參加支援渡江戰役的水上運輸。僅炳輝縣就組織400多名船民隨解放大軍過江,一部分船民直到上海解放后才勝利返回家鄉。
滁州氣候屬于北亞熱帶季風區,古有“五山一水三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之說。陽光充足,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為14.4℃-16.6℃,年均降水量1031.2毫米。
古往今來,皖東山水留下了無數文人騷客的妙筆華章。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是古人留給滁州的名篇巨著。明皇故里鳳陽是著名的花鼓之鄉,數百年來,婉轉的民歌和著雙條鼓兒的敲擊,幾乎傳遍了大江南北。20多年前,世世代代耕作在這里的18個農民的“紅手印”,揭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到滁州旅游,在置身于歷史畫廊和藝術寶庫之余,更多的是對這塊中國改革開放策源地20多年來巨大變化的感嘆.
鳳陽花鼓戲是“鳳陽三花”(鳳陽花鼓、花鼓燈、花鼓戲)之一,因起源于鳳陽縣長淮衛,故又稱“衛調花鼓戲”。
清代中葉,長淮衛一帶盛行一種在山歌、號子的基礎上形成的曲調,常被作為花鼓燈文場中的主要曲調來演唱,后來,藝人們吸收泗州戲與外來劇種的營養,根據說唱中的人物、情節、進行表演,逐漸向戲劇演變,至光緒年間,形成花鼓戲。
鳳陽花鼓的發展
清代中葉,長淮衛一帶盛行一種在山歌、號子的基礎上形成的曲調,常被作為花鼓燈文場中的主要曲調來演唱,后來,藝人們吸收泗州戲與外來劇種的營養,根據說唱中的人物、情節、進行表演,逐漸向戲劇演變,至光緒年間,形成花鼓戲。
民國初期,鳳陽花鼓戲進入全盛期,許多知名藝人如陳廣仁、李西、喬成、顧懷功等,活躍于沿淮一帶的農村舞臺,經常上演的劇目有:《吳漢殺妻》、《東回龍》、《西回龍》、《大隔簾》、《小隔簾》等70多出?;ü膽虬樽嘀挥需尮?,沒有弦樂,其中的三大件(鑼、鼓、鈸)必不可少,演奏為4至6人,大多由演員兼任,講究鑼跟人,人跟鑼,互為幫襯。
建國后,鳳陽縣人民政府曾兩次搶救該劇種,先后兩次成立鳳陽花鼓戲劇團,并吸收女演員參加演出,他們將“鳳陽三花”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創作出鳳陽花鼓《全家樂》,國家領導人董必武觀看后給予很大鼓勵,由于沒有經濟收入,1960年,鳳陽花鼓戲劇團又被撤銷。如今,花鼓戲所存曲調,僅供音樂工作者作創作素材。
鳳陽花鼓的歌舞形式
鳳陽花鼓又稱“花鼓小鑼”“雙條鼓”等?;ü男∏闪岘嚕拿嬷睆饺缱笥?;鼓條為兩根一點五尺左右的細竹棍。表演者單手執鼓,另一只手執兩根鼓條敲擊鼓面,“雙條鼓”由此得名。
鳳陽花鼓戲是“以唱為玩”的業余性質,解放前,演員皆為男性(女角由男性反串),唱腔的發展受到一定的限制。鳳陽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勢、演唱等在保持濃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時,揉進了現代歌舞的技巧,形式更加活潑多樣,氣氛更加熱烈歡快,還發展出新的舞蹈形式,名聲越來越大。鳳陽花鼓已在多部影視片中出現,并在全國表演和比賽中獲獎,走出國門也獲得贊譽。
鳳陽花鼓這種流浪賣藝的民間歌舞表演,在新中國成立后,被作為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保留下來,并成為我國漢族民間喜慶豐收、歡度節日和反映勞動人民幸福生活的一種民間歌舞表演形式。
滁州地理氣候四多。多丘陵,多湖,多河,多自然災害。滁州冬天寒冷(1月最冷),夏天炎熱(7月最熱),秋天涼爽,但此時的自然災害卻最多。滁州受季風氣候影響大,降雨充沛,但季節分布不均,有梅雨季節(多為6月中旬到7月上旬,時長23天),梅雨后,易伏旱。
以氣候因素來考量,每年的五一前后到滁州旅游為最佳,則氣溫比較適宜,少自然災害,但是傘是重要的旅游裝備,以備不時之需。